Page 32 - 香港學生輔助會
P. 32
育兒路上成長的父母
案主:
黃生及黃太,育有一名就讀低班女兒的父母
求助原因:
黃太因女兒在家中經常故意做出破壞性行為而感到困擾,遂
向社工求助。
駐校社工介入工作:
社工與黃生黃太進行面談,了解二人管教女兒手法的不同,
並鼓勵他們參加家長管教小組,建立正向的管教方法。
這一個月,黃太每天在幼稚園接女兒放學時,總會把女兒昨晚在家中發生的破壞性行為告知
老師,例如在家尖叫、故意推倒妹妹、將玩具胡亂放在地上……可是老師認為這個小女孩在
學校裡的行為一向良好,聽從指令及遵守秩序,但為何黃太卻不斷指出女兒的負面行為呢?
於是,老師便把黃太這個情況轉介至駐校社工,希望透過社工多了解黃太的管教方法及小女
孩在家中的情況。
駐校社工其後約見黃生黃太面談。黃生外表高大粗獷,黃太外表則相對瘦弱和說話聲線微
弱,當社工邀請二人分享管教女兒的習慣時,發現原來他們不單外表懸殊,管教方式也截然
不同。黃生大多會採取喝罵或體罰的方法,而黃太大多採取喋喋不休地勸勉的方法。社工因
而引導二人思考不同管教方法,如何影響女兒在適應上的困難,社工更進一步引導他們反
思近來的家庭轉變。家長思前想後,終於說出近來半歲大的妹妹回家同住這個家庭轉變。原
來,爸媽一直讓婆婆托管妹妹,直至最近才帶妹妹搬回家中,一家四口正式一起居住。
家長一直以來對這轉變不以為然,社工遂鼓勵他們多體會大女兒的感受,並思量女兒做出不當
行為的原因。黃生黃太於是逐漸明白到成年人認為微細的改變,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成長中的挑
戰。或許大女兒在適應上感到不安,並感到被忽略,從而透過不當行為以引起父母的關注。
社工更邀請黃生黃太參加管教小組,期望可以透過小組學習正確的管教態度及方法,從而拉近
二人在管教上的差別,改善女兒的行為。社工建議家長參加家長閱書計劃,透過在幼稚園中借
閱管教的書籍,可在彈性時間及地方上吸收育兒知識,夫婦更可一起討論書中的管教訊息。
黃生黃太積極參與幼稚園舉辦的家長活動,同時為女兒建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在家校合作的
過程中,女兒的行為自然得到大大的改善。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