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羅富國校友會(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P. 97

Echoes Towards Gratitude

              做研究雖然艱辛,但是很有滿足感,尤其是當你的研究結果,能對教育改革,例如課

          程設計、教學創新、評核多元化等有參考價值。我的研究項目之中,有一個叫「班額與有
          效教學國際網絡」,這研究由2014開始,為期兩年,研究團隊包括中、外學者,有來自香

          港特區、中國大陸、英國、美國、法國。研究目的是鑒定不同班額的有效教學方法背後的
          核心主題,從而發展出一套通用框架,來檢視每個網絡成員地區所收集的數據,最後繪製

          成一套綜合概念架構。跨地域的研究,能夠讓我與各地的學者合作與交流,促進了我的專
          業發展。

              知識轉移在近年愈來愈受重視。這個概念主要是把一些研究結果在學校實踐,例如學

          校管理、知識管理、教學創新等。自從2009開始,教育局在香港的小學推行小班教學,以
          促進學與教的成效,同時也為教師籌備有關的教學培訓。當時我負責的香港教育學院小班

          中心,獲教育局委託,為教師提供有關的教學培訓。我把我一路以來做過關於小班研究的
          結果,作為培訓內容一部分,這可算是初步的知識轉移,下一步就要到他們的學校,進行

          系統化的一連串的觀課、評課、訪談等工作。曾經有間學校收生不足,面臨殺校,校長來
          我們的小班中心商討如何救校。藉著中心為這間學校進行知識轉移,學校終於得以繼續辦

          下去。2012年,我參加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個研究計劃,並發表了這個成功
          的知識轉移個案,獲OECD選進了它的主要研究項目(Inventory)內。

              至於寫作方面,我也曾發表過一些與小班教學和合作學習有關的文章,書籍等。這
          些作品有些是自己一個人編或寫的,亦有些是和我的研究團隊合作編寫,希望讓更多人

          了解有關的教育議題。近期作品包括:"Class Size: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Learning to Teach Small Classes: Lessons from East Asia",「優化小班教學集思錄」,「小
          班教學:香港、上海與澳門面對的考驗」,「小班教學與合作學習:誤區與反思」,「小
          班常用的教學方法:合作學習」等。

              我能夠在羅師接受教育,這是我的光榮,很多時候,別人問我在那裏畢業,我下意識

          就回答:「羅師」。我很感謝母校啟發了我,讓我在不同的教育崗位上,無論遇到甚麼困
          難,都能堅持下去。因此,我極之鼓勵有心從事教育的年青人,接受教師培訓,將來為香

          港的教育發光,發熱。我在文章開始時提到的那些問題,至今仍未找到答案。我希望永遠
          找不到,不然的話,我心中的那團火恐怕會熄滅,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偶爾午夜夢回,

          都會想起在母校的一些生活點滴,接著愉快追夢去。





















                         在南京與當地教師交流小班教學                                     在日本觀察學生進行小班合作學習



                                                                                             th
                                                     Northcote College of Education Past Students’ Association 75  Anniversary Special Issue  95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