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羅富國校友會(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P. 94
感恩與迴響
✽教育工作的感悟
羅師‧體育教師教育的基石
李宗(1976羅師校友)
一向熱愛運動的我於七四年入讀羅富國教育學院,修讀體育,當上了中學體育老師,
其後回歸母校從事師資培訓的工作近三十年。四十寒暑,邊做邊學,銘記着母校的教誨,
期望能透過體育,以生命影響生命,修己育人。回想豐盛的學與教生涯,得著的可是多不
勝數!
在羅師體驗到開放、自主及積極的學習文化。七十年代體育師資培訓更是多姿多彩,
黃馬妙蓮主任、周啟明和盧梁碧聯導師專業及悉心的教導,啟迪了我們的專業發展,認識
到英國盛行的開放式教學 教育體操、運動生理等,並實踐了各項體育活動的學與教。
當時同學多本著「多專多能」的理念,積極裝備自己,無論是在教學知識、體育技能或是
作為老師的情操上,皆全情投入地學習,並享受箇中的樂與趣。大家可會仍記掛著:晨曦
初在沙宣道、薄扶林水塘及華富長命斜的跑步,青年會內小小的泳池、多用途的體操館和
旁邊空地的彈網、三角型草地上的各項訓練及籃球場上籃手排足球比賽,還有趁課餘時段
趕往參與的教練及裁判課程。當然,令人回味的少不了緊張刺激的大專及四師比賽、精彩
的羅師話劇、曼舞翩翩的舞會及美景怡人的日落,誰又會忘記這種種的經歷呢﹗
本人的中學教學經驗是寶貴的,曾先後
任職於津貼及政府中學,有只得四班的新
校,也有四十二班歷史悠久的中學,多元化
的教學環境豐富了我的教學閱歷,對日後的
師資培訓工作有著莫大的裨益。當時的體育
學習已超越了五六十年代以抗疫、 健體魄的
本意,而是藉着各項競技運動培育學生的五
育發展;教學模式亦趨多樣化,逐漸擺脫過
往以嚴謹的排列、口令重複的操練模式,並
以育人為目標,所選的教材亦須照顧學生的 體育導師與學生攝於學院正門(右一為筆者)
學習興趣及具活動特色等。
八十年代中,有幸加入師資培訓的隊伍,再次回到母校。那時體育本著「學術領域」
概念,加入了運動及人文科學如運動生理、心理、社會及哲學等,成為一具系統的學科,
影響著學校體育。課程指引建議學校每週最少設有體育課兩節,並須從四類活動範疇中選
出不少於八個項目,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知識為本的體育」和「透過身體的教育」
等理念影響著師資培訓及學校體育課。
92 羅富國校友會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