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羅富國校友會(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P. 74

感恩與迴響


           ✽教育工作的感悟



               站在巨人肩上-香港師資培育的未來



                                                               劉煒堅博士(前羅富國教育學院副院長)




             數年前參加了一個考察「沙特爾主教座堂 Chartres Cathedral」的歷史文化之旅。座堂
          是在公元8世紀到12世紀建於法國巴黎西南80公里的沙特爾市,是哥德式教堂建築的經典

          (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座堂特色包括有相傳是耶穌母親瑪利亞穿著過的衣物;
          製作於12至13世紀的彩繪玻璃窗(包括一種稱為「沙特爾藍」的藍色);西側、北側與南

          側的門拱上精緻的石雕;及座堂中殿地板上玫瑰花狀可供作靈修之旅的「明陣」。

             我印像最深刻的是在教堂南端一組描繪了四位聖經新約作者分別騎坐在四位舊約先知肩
          上的彩繪玻璃。從左至右依次是:路加(Luke)和耶肋米亞(Jeremiah);馬竇(Matthew)和依撒以

          亞(Isaiah);若望(John)和厄則克爾(Ezekiel);馬爾谷(Mark)和達尼爾(Daniel)(註1)。這組畫
          傳遞的訊息是「站在巨人肩上」。新約作者所看到的比舊約先知更多更深,因為他們是站在
          先知的見證之上。新約是以舊約為基礎,也是對舊約的成全。


             牛頓(Isaac Newton)在1676寫給同期的科學家胡克(Robert Hooke)的一封信中有這一
          句「如果我看得更遠的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牛頓是「站在巨人肩上」說法的傳統的受益者和發

          揚者。他引用的是赫伯特(George Herbert)在1651年寫的:「侏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比

          兩人都遠。」赫伯特所指的侏儒是古希臘神話的凱達利恩(Cedalion)。神話故事中,巨人獵
          手奧利恩(Orion)雙目失明,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派遣僕人凱達利恩作奧利恩的嚮
          導。凱達利恩「站在巨人奧利恩的肩上」,將他引向重獲光明的路上。

              從事師資教育工作多年,沙特爾大教堂的「站在巨人肩上」彩繪玻璃對我在教師培育

          工作會有那方面的提示?

            1979年加入羅富國教育學院,開展了教師教育工作。有幸參予香港師資教育由教育學
          院轉化為現今的教育大學;看到教師學位化得以落實。惟香港的師資教育,仍有很多改進

          的空間(註3)。《師資教育的未來:政策與實踐》一書(註2)探討優化師資教育的各個
          要項,包括:(1)師資培育機構評鑑制度及教育實習政策執行力的檢視;(2)專業發展學校標
          準的建構;(3)大學與中小學夥伴關係的發展;(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實踐。


              「站在巨人肩上」使我思考「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優質師資培育的重要性。「教師
          專業學習社群」是近年來重要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之一。理念是「由一群有共同的價值信

          念、教育目標或學習願景的教師,透過合作、互動、省思、對話、分享經驗,共同探究教
          育現場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之道,致力於促進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成效,是自發性、平等互

          惠的學習組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具有三個核心原則,先要建立教師之間相互分享
          及合作的文化;社群的學習活動要聚焦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及如何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果;重

          要的是以「學生為本」,確保學生能學到什麼,而不只是教師如何教(註4)。

      72  羅富國校友會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