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梁文燕紀念中學(沙田)-青苗創作集
P. 100

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

                                                                 5C  劉佩華

             有人說「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是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在我看來,這只是畏
          縮懶惰的藉口。漫長人生,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面對最後,爭取第一」。
             「最後」意味着失敗。在求學時期成為最後,可能會引來同學的取笑;在就業時
          做最後,可能會引來上司的指責,甚至失去工作。所以,「最後」並不討好。但是,
          「做最後」並非沒有價值和意義。做最後能讓你體驗失敗的滋味,檢討自己的缺點或
          不足之處。人生的路上必是荊棘滿途,不會一帆風順。一個人若從未嘗試過做最後,
          一旦經歷失敗後便會像一棵「溫室小花」一樣,不堪一擊。只有成為過最後的人,才
          能徹底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缺點,在人生路上才能披荊斬棘。在試場上做過最後,
          才知道自己的學習方式錯誤了;在運動場上做過最後,才知道自己疏於練習;在職場
    梁文燕紀念中學︵沙田︶  上做過最後,才發現自己未盡全力。因此,「做最後」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人的缺
          點,改善及提升自我質素。
             「第一」就是成功。不做第一已代表沒有嘗試過爭取成功。人生漫長,倘若秉
          持所謂的中庸之道,沒有嘗過「成功」這杯茶的滋味,也未曾陷入「失敗」的泥潭,
          人生還算圓滿嗎?這樣的人生只不過是一場枯燥乏味的投胎之旅罷了。做第一是力爭
          向上,成為首位、領袖、先鋒,站上萬人矚目的位置,成為萬人景仰的人,是何等榮
          幸!所得的成功感、滿足感是人生中必須體驗的。「做第一」是一種催化劑,它促使
          人生不斷突破自我,力求上進,超越自我。
             我說:「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是畏首畏尾的藉口。不做第一,是因害怕承擔
          站上最高處的壓力,害怕肩負上責任;不做最後,是因懼畏失敗,害怕被揶揄取笑。
          最終,只在兩者之間徘徊,看似不過不失,實則上就是沒有進步,固步自封。就好比
          一些不思進取的學生考試只求合格、作文字數只達下限,成績自然也不好。又例如打
          工的只完成當天的任務,不願意加班,這樣公司的業績和前景也會漸差。可見,所謂
          的「中庸之道」只不過是畏懼壓力、逃避缺失的藉口罷了。
             著名政治家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愈高,他的能力發展愈快。」無
          疑,「做第一」的目標是促使人們進步。若以中庸之道處世,無論在學業上、工作上
          都難以獲得輝煌的成就。「失敗乃成功之母」,不要畏懼於「做最後」,因為這正正
          是「做第一」的機會。
             漫長人生,當中最得意及失意的莫過於「做第一」和「做最後」。因此,我們都
          應勇於「面對失敗,爭取第一」!












                                          98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