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羅富國校友會(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P. 87

Echoes Towards Gratitude






              然而,當真正踏入正式教師的職涯時,我發現在當時的學校,學生和家長三方關係
          中,家長往往對於老師的期盼,判定老師是否稱職,皆是與學生的成績高低,以及是否能

          成功升讀大學為主。甚至於連老師在校內的升遷,也是著重在老師的工作表現、課室與課

          堂秩序管理;而並非著重於老師在學科上的知識、對學生的傳授、如何教導學生,甚或忽
          略學生個人品德,人生價值觀的培養。

             相信在早期1970及1980年代,人們對於教育的成果均只在乎於一些微不足道的數字。

             至1990年代時,時代變遷的步伐加快,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教育也需隨著潮流而作
          出改革。過去,教育是以如何培養一名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為重點;但時至今日,除了要

          培養老師們能配合網路資訊來編纂或更新教案並正確向學生傳授知識,使他們在學科知識
          上爭取佳績外,更要培養他們認識民族歷史,使莘莘學子增強個人修養,從而對國家以及

          中華民族產生歸屬感,老師都起著至關重要的關鍵性。
              從過去的經驗中,可以看到老師是為教育立足之本,而對於老師將來的定位亦實為教

          育研究的重中之重。

             至此,我們可以思考一個現象:在現今的5G網路年代當中,當網上資源豐富,學生可
          以隨時隨地找尋和學習不同知識時,老師對於學生們的定位到底在哪兒?老師是否仍然對

          學生起到不可或缺的位置?教育是否需要作出全方位的改變?
             此番於羅師校友會成立75周年的紀念特刊中,我希望能藉著自己從事教育工作接近50

          年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對教育工作的感悟。




















                                                      作者簡介

                                                         譚兆炳
             1973年畢業於羅富國教育學院二年制課程,翌年修畢三年的數學

               專科課程。
             畢業後於香港華仁書院任教,1990年升任為副校長,六年後成為

               香港華仁書院自耶穌會接管以來首任非神職校長,至2013年榮
               休,轉任為副教監,繼續服務於耶穌會教育委員會。

             任職校長期間,曾任香港補助學校議會與香港島校長聯會以及香港灣仔區校長聯會

               主席;並服務於多個校長聯會及青年組織。



                                                                                             th
                                                     Northcote College of Education Past Students’ Association 75  Anniversary Special Issue  85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