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羅富國校友會(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P. 64
感恩與迴響
✽羅師生活的回憶
契機與窗戶
蔡錫昌(1968羅師校友)
入讀羅富國教育學院二年制之初,類似現今大學「輔導周」,由師兄師姐舉辦的有
「歡迎周」(Welcoming Week),內裡很多文娛活動讓新生參加,使他們盡快融入學院的生
活。過了一個月之後,轉由一年級同學舉辦「回饋派對」(Return Party),以報二年級同
學的款待。上了一個月的課的本人,對「五步教學法」已有初步的掌握。福至心靈,就在
「回饋派對」中自編自導了一齣「婚姻是戀愛的墳墓」為主題的小品演出,頗獲賞識,旋
被師兄邀請加入英文戲劇組。嗣後,中英文戲劇組合併,戮力參加第二屆學聯戲劇節的比
賽。 於是,我認識了在羅師無人不曉的戲劇前輩李援華先生,也開導了我「戲劇的路」。
猶記得當年羅師參賽的劇本出自李先生手筆,劇名叫《人望高處》,我飾演一名絃絝
弟子,沒有台詞,甫出場便夾Band打鼓,而這個鼓卻是虛擬的!毫無演出和打鼓經驗的
我,只能盡情投入,可是只屬亂打一通!這個亂打亂撞,竟受到評判之一的鍾景輝先生在
電台評論時好評了兩句,因此而著實高興了幾天。回想知道,這些都是一些對不能拿獎的
演員的一些安慰式的說話,其實後來自己當評判時也常常採取這方法,以鼓勵一些後輩或
學生。
這次演出,卻也帶來了另一個契機,羅師的大師兄,也是剛從伊利沙伯中學轉調入羅
師任教的吳健生先生看過《人望高處》的演出,也對我的所謂表演下了評語,不過卻是反
面的,這是我後來才知道的事。無論如何,不知道是什麼的安排,當翌年羅師參加第三屆
學聯戲劇節,上演一齣名叫《生人勿近》的舞台劇時,我當上了導演,而毫無導演經驗的
我,竟然拿下整體演出亞軍!其實,這都是得到吳先生口傳心授、執手而教的結果。到了
今天我在製作中多擔綱導演的工作,其實這是開始!
在羅師就讀的第二年,我參與了學生會的工作,崗位是義務秘書。就在上任前的暑
假,我們幾名學生會的幹事參加了由學聯舉辦的「1st Leadership Training Seminar」。當年
學聯的主幹人物,都以港大和中大為主,例如前者的黃宏發、詹德隆和後者的陸鴻基等。
為期數天的訓練十分管用,譬如議會程序、學生組織概念等,除了有助於隨後一年的羅師
學生會營運之外,對個人來說,也是行政工作的啟蒙; 我在中大當了三十年的邵逸夫堂經
理和十多年兼任大學藝術行政主任,在此獲益蜚淺!
62 羅富國校友會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