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羅富國校友會(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P. 54

感恩與迴響


           ✽羅師生活的回憶



                                                       傳統



                                                                                      FY (1952羅師校友)




            1950年開學禮,院長博德向新生們說:羅師傳統:一年級學生約百分二十不會升讀二
          年級。他們可能成績優異,但性格或心態不適合當教師。我以為他在宣佈學院政策,訓誡
          我們這批新生,然而他說這是Tradition。果然,第一年裏,六位同學離去,其中兩位進大

          學繼續學業,一位讀醫科,另一位修讀英國文學。早屆或後屆校友中,就讀一年後,輟學

          從商而有成就的,也有多人。博德院長稱之為傳統,帶有無奈之意,却是事實。
              羅師畢業後,我有機會在師範學院任職,碰到一件至今難忘的事。學年終結,校務會

          議正在討論應否容許一位教學實習不合格的學生畢業時,學生會長送來緊急報告:這位學
          生知道不利的消息,正在四樓叫嚷要跳樓。人命關天,學生的組導師立刻去安定她的情

          緒,副院長通知家長來校。校務會議繼續開,討論應急的辦法:讓她補考、留級、請家長
          幫助勸解。幸好事情終告解決。學院對這事件的定論是:學院訓練合標準的教師原則不改

          變,但若有學生不適合教育行業,應盡早讓他離校,減少對學生的打擊,不要拖到畢業前
          夕,避免同樣事件發生。現在回想,博德院長說的傳統, 有正面的意義。

             讓我再引述另一位院長的話。1964年,  田柏士院長在羅師戲劇《通靈有術》的首演禮

          上致詞,假如有人要寫羅富國校史的話,他可以這樣開始,「最初,有羅富國,跟着有演
          員……」。他是在稱讚羅師戲劇。你或許不同意他把羅師戲劇擺到這樣高的地位,但羅師

          戲劇確是值得驕傲的傳統。

              博德是羅師第二任院長。他說的傳統應該是首任院長柳惠露定下的。柳惠露院長規劃
          的師資訓練大綱裏,羅師的一年級學生除要修讀多個學科,好得在小學及初中可担任多個

          科目,還要修讀圖工音體四個術科,提高個人的品味修養。我的六年中學,除體育外,只
          是第一年上過美術課。羅師兩年,除了發給我教師証書,還培養我欣賞名畫的愛好。

              在羅師《銀禧紀念》特刊柳惠露院長的回憶錄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師範訓練理念。
          他給羅師定下開放的傳統。一如大學裏,羅師講師有相當大的學術自由。我就讀的年代,

          羅師中、英文班不但課本不同,課程也不同。中文班在教育科學習的是實用的教學法,而
          英文班却主要是心理學。我的感覺是,並非兩位講師的專長不同,而是主張不同。不同的

          講師,容許的「開放」,也有差別。一位講師在介紹比較學生成績的分配曲線時,用本班
          的成績作例子講解。不料一位學生提出,「我們是被經挑選優異的一群,作為樣本,不合

          適。」結果,被責狂妄自大。在心理學課上,一位學生發問,「心理學是科學嗎?」講師
          說當然是。這位學生跟着說,「我看心理學不外是常識。」講師輕輕的說,「視乎你的常

          識有多少。」這位講師也有「發火」的日子。第一次考試後,宣布成績。他唸出五位分數
          最高的同學名字,跟着說,「可是,他們試卷上寫的大部份不是我課上講的。我極不滿

          意。下次考試,他們要証明上課時不打瞌睡。」


      52  羅富國校友會七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