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P. 5
特稿 Featured Article
三、中文大學與香港的中國文化研究
多年的學習和教研工作,使我體會到世界史、中國史、地方史的緊密關連性。香港因地利
之便和特殊條件的具備,尤當肩負時代重任,以中國研究為中介來勾連地方研究與世界研究的
學術探索,並建立起理應是基礎深厚而別具特色的中國文化研究學統。
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初,中國文化研究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在極度重視中國文化的
創校首任校長李卓敏的領導下,中大成立了中國文化研究所。在草創時期,文物館和考古藝術
研究成績斐然。及後中國語文和古籍研究、翻譯研究等方面都表現超卓。其間中文系和歷史
系中多位著名教授都在文化研究所辦公,帶領研究項目及培養研究生和青年學者,並與來自
世界各地的訪問學人交流。九十年代 《二十一世紀》出版,與一直享譽學界的《中國文化研究
所學報》成為各具特色的學術刊物,發揮著它們在海內外的影響力。考古研究中心的發展,
以至近年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的創立,及其在凝聚中國研究學者方面所作的努力等,在在
足顯籌辦和參與各項活動的同仁所付出的心血。
然而,際此研究所金禧之慶,我們似應自問:究竟中文大學對發展中國文化研究還有多大
熱忱?對香港的中國文化研究能有多大承擔力?在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的市場化競爭、公司化
管理、指標化評核、格式化統整等要求下,人文學科和人文精神備受衝擊的情況下,中國文化
研究會受到甚麼影響?還能有甚麼前景?最大的問題是:在人人自危、你爭我奪的狀態下,各
院校內部、之間,以至全境學術界嚴重內耗,以致難以匯聚境內已有基礎的領域上的力量,無法
亮出本地特色來建立真正的國際地位,令人遺憾。以本地院校的零散規模,如無協作,實不易
產出氣象恢宏的成品;而掌握研究資源者由上而下的壓力卻造成急功近利的研究文化,令各院校
的學系和研究單位,以至學者都只爭相競逐在研究項目數量和資助金額上的佳績。海外評審
對這種國際學界少有的現象常嘖嘖稱奇,惜大多噤若寒蟬。(但記得一位有良心的外國學者曾
以“pathetic”一字形容這種狂潮。)諷刺的是,這種世界罕見的「具香港特色的國際化」正
窒礙著理應是別具香港特色的中國文化研究傳統的傳承和發展,極不明智,叫人浩嘆。香港
如何走出這個怪圈?中大如何自處?是否只能亦步亦趨?若然如此,人文學科可能是守護中國
文化研究的最後一道防線,它們卻也日陷瀕危境況。
香港兼容並包的多元特性,曾為博大精深,豐厚多姿的中國文化提供了理想的研究空間。
這個空間如何維持?會否逐漸收窄?還得先看我們自身的批判力、自省力和超越的能力。
中國文化研究所通訊 2017 年第 3 期
5
www.ics.cuhk.edu.hk © 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 版權所有
ics_bulletin_2017_no3_printed.indd 5 10/10/2017 16: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