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P. 3
特稿 Featured Article
發表,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在亞美研究方面,我的老師是成露茜(Lucie Cheng)
教授,她研究婦女及性別課題。成老師當時是加州大學亞美研究中心主任。我長期在該中心
兼職,中心同仁及研究氛圍啟發了我對亞裔美國人和美國華人的研究,對我影響深遠。我在
中心當研究員期間,曾協助成老師和 Prof. Charlotte Furth 編輯 Women in China: Bibliography
of Available English Language Materials 一書。該書1984出版,成老師將我列為編者之一。
她不僅引領我進入婦女史和美國華人史的領域,其學術人格、公共關懷,尤足師法。惜良師
早逝,令生輩永留無涯之憾。我的美國史導師為 Prof. Alexander Saxton,他專研美國勞工史。
我當時在他指導下寫了一篇有關美國加州農場上的華工的論文,後翻譯成中文出版。想不到
我對華工的研究興趣一直延續至今。
二、在中文大學的教研工作
1986年我應聘回中文大學任職,適逢歷史系許冠三教授退休,我承接他的兩門學年課程:
「中國現代史」和「史學方法」。大學改三年制後,「中國現代史」變成兩科學期課程:
「二十世紀中國之革命與現代化」和「今日中國」。此外,我又曾是「東西方的革命」一科的
合教者。教研相長,中國社會革命成了我的研究範圍之一。中國革命與香港的項目曾獲“Direct
Grant”的資助,出版了有關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國內各種政治力量在港角力等課題的學術論文。
此外,我也發表了數篇有關史學方法論的論文。九十年代我又加開「性別與歷史」一科,這是
我認為應該在大學特別發展的科目,我也一直投身參與性別研究中心和性別研究課程的發展
工作。時婦女史與性別史並舉之說已受本地學界注意,個人認為自己的教研工作應有所回應,
以在方法學上跨越性別藩籬,並深探兩性關係的複雜性。時我因地利之便,常到華南考察,
竟在家鄉順德與百多位曾在新加坡當家傭「媽姐」後退休回鄉的「自梳女」結緣,開展了一個
延續多年的口述史研究項目,發表有關論文多篇。由於此課題涉及自梳風習、婚俗轉化、民間
信仰、族群涵化等研究領域,故也跨越了社會史與文化史的界線。
當時史學界中「新文化史」方興未艾,成果漸多,史料範圍也大大擴展,所謂「語言
轉向」、「圖像轉向」等變化,層出不窮。我和包括美國學者在內的文、史、哲三個領域的
同仁在2004年開展了「《點石齋畫報》與近代中國文化史」的研究計劃。時值校方要求教員積極
申請「研究資助局」(RGC)的「優配研究金」(GRF),我們的項目幸獲資助。2007年結項
時,我們出版了《點石齋畫報通檢》一書,並已將畫報全部數據化儲存。個人遂陸續出版了有關
課題的研究論文,涉及從青樓名妓時代到普通妓女時代的轉化問題 有關妓女的論述與圖、文
之間的張力等內容。2014年我們又出版了《點石齋畫報全文校點》,相關論著仍將繼續面世。
惜RGC 只著眼在結項後短期內產出的成果,而國際學術界中有分量的人文學科研究動輒經年
方有所成,「十年磨一劍」,乃見功夫,此之謂也。
中國文化研究所通訊 2017 年第 3 期
3
www.ics.cuhk.edu.hk © 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 版權所有
ics_bulletin_2017_no3_printed.indd 3 10/10/2017 16: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