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P. 2

特稿 Featured Article




                                                           一、求學之路



                        1970至1974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修讀本科課程,副修社會學。時歷史學已深受社
                    會科學影響,我也逐漸對社會經濟史產生濃厚興趣。此外,我特別關注歷史對當前的影響。

                    猶記我當時寫的第一篇歷史課業長文題為「從雅爾達密約到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該文似乎
                    預示了我以後治中國近現代史的路向。


                        本科期間我遇到多位良師,曾擔任中國通史(羅球慶老師講授)、西洋經濟史(張德昌

                    老師講授)等科的助教。除西洋經濟史外,我也修讀講授中古史、宗教史和比較史的范挪亞
                    教授(Prof. Noah E. Fehl)等老師所教的世界史科目。在社會學方面,我曾選修了中國社會與

                    家庭、群眾運動等科。

                        本科畢業後我留校擔任全職助教(Tutor)兩年,為日後出國深造作準備。帶領與我程度

                    相差不遠的同學上討論課,對我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也是個難得的應付挑戰的機會。我必須
                    大量查閱資料才能勝任,每次備課我都得充分參考中、英文書刊,兩年的助教歷練終使我

                    獲 益良多。

                        當時中文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聯繫密切,歷史系有好幾位學生畢業後申請獎學金成功,

                    前往加州大學深造(梁元生教授就是其中一位),我心嚮往之。1976年我到美國加州大學
                    (洛杉磯校區)(UCLA)深造,獲加大留學教育計劃(EAP,即Education Abroad  Program)

                    資助,除免學費外,另獲美國國務院的生活津貼。留學期間我擔任助教和研究助理,並到圖書館
                    和研究機構(如亞美研究中心〔Asian American Studies Center〕)兼職。這些工作令我長年

                    身處學術機構,得以擴闊視野,掌握博而後精的功夫。


                        我在加大取得碩士學位後繼續修讀博士課程,主修範圍為近現代中國史,副修範圍為近世
                    中國史、亞美研究(Asian American  Studies)和美國史。當時洛杉磯加大的黃宗智(Philip
                    Huang)教授正專研華北小農經濟,利用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胡佛研究所

                    (Hoover Institute)及美國其它學術機構收藏的南滿洲鐵路株式會社在華北作農村調查時搜集

                    的一手資料,結合其他史料,進行深入原創性研究,產出豐碩成果。我有幸成為他的研究生,
                    修讀他講授的有關現代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院科目,並開展博士論文的研究工作。在業師的
                    指導下,我進行華北社會經濟的相關研究,聚焦於1900–1937年山東濰縣 (即今天的濰坊)的

                    個案,考察中國本土經濟如何受外國資本主義影響,博士論文題目為“Merchant Capital, the

                    Small Peasant Economy, and Foreign Capitalism: The Case of Weixian, 1900s–1937”。 該論文的
                    部份章節已陸續發表,唯全文的整體意義,經多年沉澱思考,於今才醞釀總結成書。


                        在近世中國史方面,我的指導老師是Prof. David Farquhar。修讀他講授的研究院科目後,
                    我寫了一篇關於明代「官搭民燒」制度如何影響景德鎮陶瓷業發展的論文,該文後來以英文


                                                                                                      ICS BULLETIN 2017 No. 3
                     2
                                                   www.ics.cuhk.edu.hk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ics_bulletin_2017_no3_printed.indd   2                                                                   10/10/2017   16:00:19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