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寶血會嘉靈學校(校刊)
P. 12
回憶我在嘉靈的歲月
楊美蓮修女
在我居住的柴灣寶血會院,舉目遠眺就看見一個公眾游泳池。泳池內蕩漾的綠
波,跟教練學習游泳的小朋友,經常勾起我對嘉靈學校美好的回憶。嘉靈學校同樣坐
落在深水埗公園泳池旁,那裏有寬敞、美麗、安靜的校園,那裏凝聚了一代一代可
敬、可愛的嘉靈人。
來之不易的新校舍
自1994年開始,我擔任嘉靈學校上午校校長。那一年,我們獲知因元洲邨重建,
嘉靈校舍將被拆卸。當年政府大力發展新市鎮,深水埗成了一個人口不斷減少的舊
區,區內很多學校收生不足。雖然我們沒有收生不足這個問題,但教育署曾表明不會
為嘉靈學校提供新校舍。換句話說,嘉靈將在收生充足的情況下被「殺校」。
學校將因拆卸而停辦的消息在區內傳開後,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校友們感到難過與不捨,恐怕母校從此
消失;家長們擔心正在就讀初小的子女,不能在原校畢業,而要中途轉校;街坊們惋惜區內將失去一所好學
校。那時候我們還沒有成立家長教師會,也沒有校友會,但他們竟自發組織起來,成立了「關注原區重建嘉靈
懷舊昔今 懷舊昔今 學校小組」。校友們群策群力,為小組提供不同的支援;家長們組織靜坐請願,約見政府官員,尋覓重建土
地;老師們協助草擬文件,並為回校開會的「師奶家長」照顧小朋友。修會亦承諾如果獲批校舍,定會繼續承
擔辦學的責任,為深水埗區的小朋友提供優質教育的機會。
「人雖無能為力,天主却無所不能!」有賴天主的恩寵眷顧,修會的支持,家長、老師和校友們的共同努
力,嘉靈學校最終可以原區重建,而且坐落在美麗的深水埗公園旁邊。
今天,我們走進嘉靈校舍會發現:與其他小學校舍相比,我們樓梯的梯級比較高;我們課室的面積比較寬
敞;我們校舍的設計更接近中學的要求。原來,當年教育署是按照中學模式建造校舍,因為教育署認為,如果
小學收生不足,校舍仍可供中學使用。最後,感謝天主,回歸後,深水埗區不斷發展,加上學校各持分者的努
力,作為區內第一間全日制資助小學,我們的收生一直非常穩定。
我們要把學生教「叻」
現在,「關愛校園」、「與弱小者同行」是嘉靈學校的一大特色。當年,我經常跟同事們分享我的看法:
我們不要只教那些「叻學生」,而是要把學生教「叻」,尤其是品行和人格的陶成。每次考試後,我都要求老
師們特別關注那些成績不及格的學生,探討他們不及格的原因,想方設法幫他們解決學習的困難。
90年代末教育局開始推行融合教育,教育局開展第一批特殊教育培訓時,我們就派老師參加。隨後,我們
開始推行「小老師」計畫,培訓部分學生成為「小老師」,讓他們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在計畫中,同
學間的社交與學習能力得到提高之餘,朋輩間的關愛文化也在嘉靈油然而生。
搬到新校的第三年,結束一校三制,我們舉辦了嘉靈的第一屆嘉年華會。第一次的嘉年華會,我們全校
總動員:老師、學生、家長、職工、校友們一起出謀畫策,正所謂有謀出謀,有策出策,有力出力,分工合
作,務求令嘉年華會辦得有聲有色。在活動過程中,我看到很多學習成
績平平的學生在設計攤位,布置攤位,開展攤位活動中都展現出不同的
潛能。一個個嘉靈的「叻仔」、「叻女」在活動中呈現在老師眼前。現
在,每年舉辦嘉年華會已成為嘉靈的一大特色。嘉年華會既是一道凝聚
校友、家長和學校,歷久彌新的橋樑,更是展現學生潛能的舞台。
結語
我在嘉靈工作了12年。當年每天走進嘉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聖母
山上的聖母像,感謝聖母對嘉靈學校這個大家庭的照顧和保佑。我經常
叮囑小朋友說:「你們每天都要跟聖母媽媽談天啊!」現在,這些小朋
友早已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屈指一數,我離開嘉靈已經14年,我很
懷念那段在嘉靈工作的歲月。我感恩天父,感恩每一位曾為嘉靈付出的
人,是他們陪同嘉靈度過一個一個困難,創造一個一個輝煌!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