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校刊)
P. 13
不足一成人口有養動物
去年香港獸醫專業發展的顧問研究報告推算,由
2005年至2016年的11年間,本港寵物狗貓的數量由約29
萬隻增至約51萬隻,增幅約76%,比例雖然上升了,但
仍佔香港人口不足一成。換言之,香港小朋友接觸動物
的機會不多,尤其少接觸今天來聽故事、不甚為人寵愛
的唐狗。唐狗在大眾形象中,通常是沒有憐愛、又髒又
惡的流浪狗,小朋友難道不害怕?
今天來學校聽小朋友說故事的狗狗分別是的士黃、
阿黃、一仔和圓圓,牠們各自經歷過闖蕩江湖的歲月,
有曾餓到皮黃骨瘦的,有數度遭遺棄的,有流浪時被的
士撞倒要截肢的,但都沒有因為過去的事而討厭人類,
反而見到記者和學生們時,都張開嘴巴、搖著尾巴親切
地湊過來打招呼。
動物行醫有何條件?
其實,牠們都非一般的狗狗 治療犬,亦稱為動
物醫生。動物醫生不是想當就當,而是要通過面試、評
估、培訓及實習,犬隻需要表現出非進取性,可操控及
能預計的特性、於擠迫及嘈雜的環境下表現安定、與陌
生人接觸時,能表現冷靜等,才能成為治療犬。香港有
不同組織提供相關的考核,如「動物醫生」、「香港動
物輔助治療協會」等。
動物輔助治療服務的對象廣泛,包括自閉症、過度 研究指同伴動物助識朋友
活躍症兒童、身體殘障人士、精神病患者、創傷後遺症
患者等;而是次服務對象更擴闊到一般小朋友,希望動 黃蔚澄續說:「我肯定學生們上這六堂是開心的,
物醫生能紓緩孩子的學業壓力。 學生可以好認真地玩,有狗狗在,學生又會乖點冷靜
負責計劃成效研究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點,改善情緒,繼而能專注聽書。」
副教授黃蔚澄解釋,《童狗有話兒》是一個為期三年的 除了扮演「治癒系」狗狗,經過考核的治療犬亦懂
計劃,暫時有三間小學參與。《童狗有話兒》結合了動 隨指令配合治療,例如對著過度活躍的小朋友能透過與
物伴讀、人道及社交情緒教育課程,旨在培養學童的正 狗接觸,學懂怎樣與人相處。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學會
向思維,以及預防學童的負面行為。 (HKIAAI)主席Eddie指,老師或家長會「就住」來鬧,但
狗的情緒直接,若小朋友過於失控,便「汪、汪」的投
訴,小朋友就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會影響別人的。黃蔚澄
期望即使將來研究計劃結束,學校的老師汲取經驗後,
亦能夠發展校本課程,承傳伴讀犬計劃。
黃蔚澄除了是學者,亦是臨床心理學家,他認為社
交發展更是預防自殺、改善心理健康重要一環,而人類
自古以來都有跟不同的動物共同生活,其中狗隻更是人
小事大意義 類長久以來的好伙伴。英國亦有報告指出,擁有同伴動
童狗學堂
物的人類,身體比沒有同伴動物的人更為健康、社交生
活更豐富(Hall, et al. 2017)。(轉載香港01相關報導)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