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東華三院群芳啟智學校-家長教職員聯會
P. 8

六百歲與六歲的對話

                                                                 葉建新老師

             年初上課時聽到一位教授提及,「我」本身不是單一的存在,「我」
         延展著不同關係;「我」是一位媽媽的兒子、「我」是誠班班主任、
         「我」亦是他人的朋友。在不同的「我們」關係圈子之間,擔任不同的角
         色,身份互換。
             這學年,「我們」家教會在校園大門,設置了「我是誰」留言板,模
         式類屬一項社區參與的藝術活動,目的是希望家長、老師及學校持分者,
         進行一次反思的練習。對一位家長而言,除了是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外,在
         家庭崗位及工作崗位上,亦都有其他身份角色。因為每一個「我」活在當
         下的關注點有所不同,所以題材是沒有前設的。過去幾個月,留言板上留
         下的一字一句,均是留言者執筆當刻的誠實寫照,有感而發的分享、有殷
         切的期待及對自身正面的促膝對話,在這個平台凝聚了不同的點子。
             若大家細心留意,「我們」在製作留言板時,刻意加入「時間」這個
         元素:I WAS,I AM,I WILL BE,即時中文的「我過去是、我現在是、我
         將來是」,作為留言者駐足反思的據點。我嘗試引用一首我經常聽的充電
         歌,周國賢的《時空》。填詞人林若寧就利用這個「時間」元素作為反思
         的框架,歌詞寫到:
             『明日六百歲再夢見過往六歲,這一天看那一天崎嶇才對得起當天那
         個小孩,無負那個小孩曾為信仰出發不理反對』
             每一個「我」在不同階段當然須擔任不同角色,角色互換時,會否忘
         記了自己的初衷,誠如小孩子的一個宏願?而崗位上附帶的責任與光環,
         曾否令你放棄一些原則而妥協?還是大得遮蔽了自省的視線?雖未有客觀
         準則以判斷對錯,但與自己促膝對話時的角力,將會是「我」向前行的依
         據。再引用以下的歌詞,願與你們一起細味。
             『如明日在這裡你又到哪裡,有這一位替那一位作先驅出發前無人能
         知選錯或對,年輪都刻進骨髓,年齡都不可倒退,無悔於這旅程,留低過
         程,曾衝出堡壘』









    6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