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孫方中書院-畢業典禮
P. 12
領帶和寫手冊等。 舉辦「韓國文化考察團」,參觀青瓦台、景福宮、國立民
為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照顧,本校致力強化班級經營,實施 俗博物館、江南韓流館和郵票博物館等,讓同學加深對韓
雙班主任制,並設立分級學生支援制度,每級委派兩位成 國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的認識。
長組老師支援班主任處理學生事務,並舉行班主任聯席會
議,了解學生需要。 ᘪ፬ሙ̮ݺਗ
透過多元化方式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例如:早會、周 學生參與義工服務全年共43次,總服務人次為237人,總
會、學校網頁、電梯大堂視像系統、榮譽榜、好人好事分 服務時數為1689.5小時,參與活動包括:籌辦「中港樂融
享、增加操行分等,對表現優異及操行有進步的同學加以 融」、大埔扶輪少年服務團「扶輪綠色環保嘉年華」、動
表揚。 物護理服務、扶輪香港超級馬拉松工作人員、公益少年團
校長及教師輪流在學校網頁撰寫文章,強化品格教育。 「中小學生領袖訓練計劃」、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開
放日」、青協「鄰舍團年飯」、「送米助人」、「大埔特
τરʺኪʿఱุႾኬ 色行」等活動,為區內低收入家庭、獨居長者、新來港學
優化中三至中五級生涯規劃課程,由專職老師教授,課題 童及有需要人士送上關懷。
包括:了解性向、建立學習習慣、實現目標的技巧、處理 舉行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包括:公益金便服日、無伴奏合
壓力、認識各行各業等,開拓學生對規劃未來的眼界。 唱隊獲邀在「齊來認識基本法嘉年華」中擔任表演嘉賓、
安排升學及就業輔導活動,包括:為中六學生介紹「大學 在「2016-17中銀香港羽毛球大使學校巡迴示範表演活
聯招方法JUPAS」、台灣中原大學兩岸交流中心主任王明 動」中與香港羽毛球代表隊成員作球技交流、參觀「宮囍
誠教授聯同徐筱明專案經理到校介紹台灣升學概況、參觀 ―清帝大婚慶典」及「衣+包剪揼」、參觀中學生視覺
青年學院、參加各學院的開放日(包括:酒店及旅遊學院、 藝術創作展、舉辦「識飲識食Super Food烹飪比賽」等。
中華廚藝學院及國際廚藝學院等)、為中四同學及家長舉行 與體育科合作安排運動項目,包括:中一級長跑訓練班、
「應用學習」講座、邀請新加坡SIM Global Education嘉 康體活動日、Sport ACT獎勵計劃、體適能獎勵計劃,藉
賓到校主講「新加坡大學課程及升學資訊」、為中三級同 此鼓勵學生多做運動,鍛煉體魄。
學介紹高中選修科目、在中三家長晚會主講「如何與子女 學校提供的課外活動涵蓋學術、體藝、興趣及服務,合共
一起選科」、參加幼稚園實習工作計劃等。 42項。
為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讓學生體驗全面的學習經 各學會隔周舉行集會,本年度共舉行14次。
歷,本校提供不同的應用學習課程,包括:西式食品、酒 統籌全方位學習活動,如:戶外學習日、陸運會、試後活
店服務營運、時裝及形象設計、劇藝縱橫、航空學、美容 動、社際比賽、師生比賽等。
學、舞出新機舞蹈藝術、幼兒教育、運動及體適能教練。
支援學生會工作,包括:學生會選舉、敬師日、師生座談 ̋੶ٟਜʿڗᗫڷ
會、班際比賽、萬聖節Cosplay大賽等。 與家長教師會聯合舉辦各種活動,包括:中一新生家長
日、中一親子溝通工作坊、中一級「了解如何慎用電子媒
પਗᅃԃʿʮ͏ԃ 體」講座、十五周年校慶盆菜宴、與升學及就業輔導組合
為了鼓勵同學養成環保的生活習慣,本校每月舉行完美教 辦中三至中六家長晚會暨「新高中學制講座」、大埔區學
室清潔比賽、推動廢紙回收和垃圾分類等活動,同時帶領 校匯展、舊書舊校服計劃、家長教師會會員大會、敬師
環保領袖生參加由世界綠色組織及環境保護署舉辦的「綠 日、家長日、新春團拜、試後活動親子遊、頒獎典禮等。
在沙田」活動,藉此推動校內環保工作。 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推行電子通告,並且優化家長電子通訊
中一及中二級逢單月星期二班主任節進行德育課,課題包括: 系統,讓家長更了解學生在校情況,以配合學校在品格培
建立人生目標、感恩、禮儀、正向思考、愛護小生命等,班主 育上的工作。
任結合教材、播放影片、討論時事以推行價值教育。 家長透過互選代表成為法團校董,家長校董每年參與3次
為了幫助同學建立良好的公民意識,本校全年舉辦2次捐血 法團校董會會議。
日、每月舉行1次升旗禮、不定期製作時事展板、每天午膳 家長教師會委任家長代表為「買賣業務監管委員會」的成
播放時事新聞、舉辦班際壁報比賽、參加由大埔區公民教 員,甄選和監察午膳、校車、小食部、書局及校服供應商
育運動委員會主辦的「孫中山紀念館參觀暨講座」、邀請 的運作。
李浩然博士主講「認識基本法」等。 統籌校友會活動。
添置午膳設備,包括:保溫車、蒸飯器、雪櫃和微波爐,並 出版《十五周年特刊》、《學校簡介》、兩期中文校報
張貼各類政府衛生資訊,培養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芳踪》、兩期英文校報SunDayz、學生作品集和畢業特
刊,加強學校與社區的連繫。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