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聖文德書院(五十周年金禧特刊)
P. 20
方濟會早於十三世紀時,已與中國元朝有接觸。至 馬鞍山經填海而重新規劃後,成為毗鄰沙田的新巿
十九世紀中首次有會士來到香港,但轉捩點要算四零年 鎮,方濟會於馬鞍山興辦聖若瑟小學外,於九零年代增
代末,隨著所有宗教的傳教士撤離內地,方濟會亦然, 辦聖若瑟中學。
有些回到本國,有些流至南美洲或東南亞,有些往台
灣,當中亦有小部分來到香港。 (三)堂區牧民
(一)聖經工作
聖文德堂於七零年初成立,照顧教友的禮儀、聖
事及靈性需要,並負起福傳責任。八零年代中聖堂增設
1948 年意籍方濟會士雷永明神父,率領幾位中 「聖文德兒童及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簡稱聖文德青
外籍神父來到香港,他們原先在北平設立「思高聖經 年中心)。多年來,聖堂與區內三所中小學合作無間,
學會」,從事聖經研究及翻譯工作(註:董思高John 堂區的神父為學校各項禮儀擔任主禮,文德青年中心提
Duns Scotus,十三世紀方濟會神學家);該學會遷香港 供托管、功課輔導、各種興趣班及到校服務。而聖文德
後繼續聖經翻譯工作,於1968年完成了整部聖經的中文 中小學亦經常借出禮堂及課室供堂區使用。此外,學生
翻譯,並陸續完成十一冊聖經各書的註釋。今日思高聖 們亦在老師帶領下,輪流到聖堂參與「文德廚房」的志
經學會的工作仍繼續,主要包括教學、出版聖經培育書 願服務,學習關顧有需要的人。
籍、季刊、講座、聖地朝聖等。
(四)其他工作
(二)教育工作
方濟會士除了在修會服務外,亦參與教區的牧民工
五零年代香港方濟會有感於居民的需要,在馬鞍山 作。例如修院教學、教區正義和平委員會工作、在俗方
及九龍模範邨興辦小學,即馬鞍山聖若瑟小學以及範模 濟會工作、禮儀工作、退省、主持各種講座等,體現在
邨天主教小學。兩所小學主要為家貧的兒童,提供受教 主教領導下,教會在香港的使命相同、一致。
育的機會,當時政府尚未推行免費教育。
聖方濟經常向弟子勉勵:「弟兄們,我們開始
六零年代模範邨清拆,方濟會獲政府批地在慈雲 吧!」不論在那一個處境或階段,會士們都會記得常在
山興辦小學,模範邨天主教小學即遷至本區,易名為聖 開始,重新上路。
文德天主教小學,至七零年代美國方濟會司徒克神父來
港,於慈雲山創辦聖文德書院。
聖方濟出生地意大利亞西西城近貌
18 50 周年金禧校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