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五周年會慶特刊)
P. 34

幹事會成員分享






                                                                                                  召集人 劉健宇

            本人十分榮幸加入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擔任第一屆幹事會召集人,為教育界出一分力。數年前我在香港中文
          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就讀應用歷史學高級文憑時,便思索未來的生涯規劃。由於我對歷史研究頗有興趣,而歷史研究不應
          流於象牙塔孤芳自賞,因此,修讀教育學位讓我了解到如何在主流教育體制內,推動下一代掌握歷史方法及知識。
            進入香港教育大學中史教育課程後,我在三年級首次回到中學實習,那時適逢香港飽受疫情打擊,不確定性十分
          多,慶幸在多方的協助下完成實習。過程中讓我對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深感興趣,畢竟,有恆河沙數的歷史資料,也須
          要以切合學生需要、興趣的教學方法。憑著我在教大學習的教學技巧及歷史知識,未來我更希望投身歷史教材製作,
          為同工、學生盡一分力。
            近年香港教育界挑戰日多,歷史教育更是首當其衝。在這些大是大非之間,希望我們千萬要以學生福址、教育專
          業為己任,迎難而上。



                                                                                                    幹事 黃家裕
            不知不覺,加入協會擔任幹事會成員已有一年。能夠成為協會的一員,為中史教育界付
          出,是我的榮幸。
            近年,疫情肆虐,對教育界及萃萃學子是一個沉重打擊,尤其對一眾文憑試考生
          而言更是一大挑戰。協會歷年舉辦的「中國歷史聯校模擬試」無疑為考生們打了一劑
          「強心針」,從現場到線上考試,協助考生應對各種困難,為公開試作充足準備,其
          成效有目共睹。
            適逢今年是協會成立五週年的大日子,我在此祝賀協會會務蒸蒸日上,更上一層
          樓。作為一名準中史科老師,期望在往後的日子,我能為協會及中國歷史教育多出分
          力,與一眾前線老師並肩作戰,秉承協會「薪火相傳」的精神,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與知
          識,共同為香港教育盡一分綿力。






                                                                                                    幹事 葉曉彤
                               中史科一直被貼上負面標籤「沉悶」、「學非所用」,學生或會因長篇大論、抽象的歷史
                             空間和意義失去興趣。在實習中,我體會到教師在一節課堂後花費的時間和心機,並且需要不
                             斷累積經驗,才能發揮良好的教學效率。尤其在教授初中學生,如何解釋複雜的歷史概念是一
                             種「學問」,考驗教師的「功力」,以有趣和「貼地」的方式聯繫學生生活。學生才會在課堂
                             中吸收知識,而非只靠「死記硬背」。我自覺還有許多改善空間,也希望未來能夠體驗更多實
                             體課堂,教學相長。




                                                                                                    幹事 何麗清
            為什麼會選擇中史教育?從小我就很喜歡看電視劇,對古裝、宮庭尤其著迷。初中時在中史科取得不錯的成績,
          名列前茅,中史科為我帶來不少成功感,加上學校老師亦給予我很多信心,所以我一直都很喜歡讀中史。了解中國歷
          代發展,分析朝代興衰,探究一些秘史都是我讀中史的樂趣。最後之所以會Jupas選擇了中史教育的主要原因是受到
          魯迅先生所影響,他棄醫從文就是因為醫治國民的精神比身體更要緊,而我更認為比起寫文章,教育下一代更來得直
          接,因此我選擇了中史教育。





      33   Hong Kong History and Culture Educational Society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