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五周年會慶特刊)
P. 18

主席的話





          【五年荊棘遍滿途  莫忘初心承史學】





            協會不知不覺已成立第五年,回想當初與我的十多年摯友(即行政主任)一手一腳,共同扶持努力下,構想協會
          的架構、會徽、活動詳情、運作等,協會從無到有,全憑他獨具慧眼,別具創意的思維,也因他的信任及支持,真正
          「拍住上」,使自己可以自由發揮,舉辦各類型的中史科活動。如要用一個成語典故去形容,「管鮑之交」最適合不
          過,始終在人生逆境中助你一臂的人不多,要好好珍惜!.

            協會在2016年6月1日成立那一天開始,面對的挑戰、困難連綿不斷,以及冷言冷語也時有聽到,某些人對協會
          另起爐灶及成立,甚為不滿,從他們角度而言,彷如「搶生意」,將教育視為一盤生意,實在可悲.!.內部問題存在已
          久,但不解決不納言,大大影響了中史科同工及同學,面對此等情況,實在於心不忍。從那天起,我就對自己說,要
          做就做到最好,絕不空談,必須用200%努力去做協會,做主席必須有承擔,才可爭取更多權益,惠及本科。

            別人不賞識不珍惜眼鏡有色,唯有努力自我創佳績。這句是我的座右銘,協會五年的歷程,篳路藍縷,百般滋味
          在心頭,別人用盡方法迫自己放棄,手段層出不窮,但這更堅定了我的信念,繼續走下去。

            路縱崎嶇,但協會兩大「元老級」核心活動「中國歷史科聯校模擬試」及「小足跡大腳印」本地歷史考察團,由
          第一年開辦至今,逐漸深受學校高度讚譽及支持,前者更成為全港最大規模及具代表性的活動,報考人數每年也刷新
          記錄,這毋疑是協會樂意聆聽意見,完善活動模式的成果,模擬試只是提供一個寶貴機會讓應屆考生備戰,重要的是
          體驗應試實戰過程,取長補短。而後者的考察團,主題豐富多元,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方式,讓同學了解各社區的今
          昔歷史外,也加深對香港風俗、文化的認知,思考所見所聞。

            作為一個專業的中國歷史科學科團體,會務及所舉辦的活動必須做到多元發展,創新有啟發性,核心活動每年也
          做外,也要與時俱進,時刻檢視,同時因應教學需要及課程發展,延伸舉辦針對性的學與教活動。五年來,新的嘗試
          也不少,如結合Minecraft、AR、VR及360全景在教學上,研發各類工具,務求同學趣學中史,也為了傳承史科,培
          育更多中史學科的教學人才,另設「歷文菁莪」幹事會,融合年青一代的思維,攜手推動史科發展。這一切一切,只
          要「肯想肯做」,就能成事。

            協會到了今天,成績已漸受肯定,全體理事會成員也功不可沒,作為前線老師,日常要面對繁重的教務工作,但仍
          樂於付出私人時間,義務協助協會,尤是每年模擬試擬題、審題及改卷,花了頗多的精神。其實,每位理事有着他們獨
          特的專長及能力,我對他們每一位也十分熟識,慢慢地便形成默契,在此略作分享一下我與理事們的故事,理事當中有
          些是(1)我中學的中史科老師,(2)我仍是中學生(擔任國史大使)到訪友校時認識,(3)在考察團坐飛機及高鐵時認識,
          (4)專程遠赴新界拜訪,誠邀協助,(5)素未謀面,從通訊軟件交流中史下認識,(6)在工作場所認識。感動的是,每位在
          我邀請加入理事會時,也二話不說答應,相信這是他們對中史教學的熱誠,肯付真心嘉惠學子,群策群力。

            今後的前路,絕不平坦亦充滿挑戰,歷史教育是重要的議題,協會對推動中國歷史科發展的初衷,貫徹始終。本
          人將繼續帶領協會為史科,為同工,為學生,再付上最大的力量,用心做好每一個學與教活動。

            教育未能立竿見影,卻能滴水穿石

            情懷未能執手教授,卻能澆灌孕育

            同工們,共勉之.!.

                                                                                                            主席

                                                                                                          梁延敬





      17   Hong Kong History and Culture Educational Society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