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東華三院邱子田紀念中學 2021年文集 子田足印
P. 37
·學生創作園地·
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
(2019-2020) 5A 潘衞林
「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乃立身處世 重開關口,通商貿易,但中國自以為天朝上
之道。常言道,做人要韜光養晦,切勿鋒芒過 國,物產豐饒,無需與夷人通商,並因為英商
露,否則便會招來禍害,得意一時,而令自己 於中國傾銷鴉片,而發生衝突,致使鴉片戰爭
追悔莫及。然而,做人不能無上進之心,名落 發生。至此,清人才明白他們的軍事落後和外
孫山使人羞恥,做最後一名使人面上無光。假 國的船堅炮利,然而一切卻已經太遲了,就連
若安於現狀,只會成為「井底之蛙」,不思進 旁邊的日本,其軍事等力量也早已超越中國,
取。有人說:「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看 眼睜睜看着國土被列國不斷瓜分,也只可被迫
似消極,實為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 簽署各種不平等條約,中國的手無縛雞之力全
因其軍事落後。由此可見,即使不做第一,也
不做第一的原因顯而易見。於家庭而言,
不做最後。入應該保留自己的實力,以應付別
家長們望子成龍,希望子女事事領先,而加
人的攻擊。就自身來說,在學校,追求學業第
諸許多壓力在他們身上,對孩子造成負擔。
一可能會飽受壓力,但排名最後,也會使自身
可是,人生來便資質各異,天賦各異,勉強子
蒙羞,感到慚愧羞恥。
女成為第一,可能會使他們力不從心,背負沉
重的壓力。許多孩子因為受不住壓力而自殺, 然而,不做第一是否就要甘於落後呢?
甚至出現「弒母案」,釀成人間悲劇,得不償 其實也並非如此,漢朝立國前,秦末民變以
失。在學校,以我的同學來說,即使每次都考 及楚漢相爭導致國家動盪不安,人民苦無寧
取得第一名,也只是表面風光。為了保持第一 日,於是,立國初期,漢文帝和漢景帝推崇
名背後需要作出極大犧牲,為了保持水準每天 黃老之道,實行「無為而治」,輕徭薄賦,
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只要稍有不慎,成績便 與民休息,使國家休養生息,人民的負擔減
會遜於別人,沉重的壓力令人喘不過氣來。為 少,社會得以恢復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了爭取學業成績第一,他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曾言「悶聲發大財」
和精神,令自己無法培養其他的興趣,造成身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務實發展經濟,默
心耗損。 默耕耘,不與他國相爭,得以平穩進步。因
此,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根據自己的情
再者,於國家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
況,慢慢進步,方為正道。
束後,美國和蘇聯作為全世界的超級大國,發
起美蘇冷戰,兩國欲爭做世界第一的霸主,然 總而言之,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乃立
而,結果卻是無一得利,最終更導致蘇聯解 身處世之道。經常有人說,做人要事事領先,
體,東歐國家分裂的悲慘結局收場。因此,無 而我則認為做人要留有餘地。凡事物極必反,
論個人還是國家,強作第一並沒有任何好處。 多留一片土地,則「進可攻,退可守」,取之
平衡,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方為處世的中
然則,何以說不做最後?清朝奉行鎖國政
庸之道。
策,閉關自守,直至英國商人來華,要求中國
34 35